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

【轉載】1000位記者智囊團

發表人 口述│戴勝益 整理│王念綺.林 發表時間 2007/10/31

我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成就,和他會不會安排下班後的時間有很大的關係。我在徵人的時候一定會問:「你通常怎麼打發時間?」聽完他打發時間的方法,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未來。我認為,每天看電視超過三個鐘頭以上的人,很容易終生一事無成。

閱讀報刊,把記者當智囊

我們應該要有「計畫性」地打發時間,下班後約朋友唱歌或喝酒的娛樂活動,可做為和朋友聯絡感情的橋樑,但回家後就不要一直待在電視前、或聊MSN,這樣打發時間,是浪費自己寶貴生命。若要與朋友聯絡,可以用電話,這樣的互動有聲音、語調,也較快速。有人甚至會比賽誰的MSN上掛的人比較多,並引以為傲,但那只是自我安慰,這種成就感對未來是沒有幫助。

若看電視則可選擇《CNN》或《Discovery》等有意義的頻道,每天只要一個小時就足夠了。每個人都要對
自己的前途有所計畫,學會安排時間,只要一天不吸收、一天不學習,就會開始慢慢落後別人的腳步。

台灣的媒體蓬勃發展,我預估跑商業線的記者朋友就有一千人,他們可以為了一、兩頁的報導無所不用其極地到處蒐集資料,將最好的資料,寫出一篇去蕪存菁的文章。其實每一位從事生產、製造、行銷、服務等商業行為的朋友,都擁有台灣最大的知識資源和學習管道,但大家卻忽略了,而將重要的情報資訊視為理所當然。

因為有這些認知,我就利用所有的零碎時間把台灣媒體所提供的訊息讀完,再從其中吸收自己想要的內容。我大學畢業的第一天,就開始訂《經濟日報》,連在當兵的時候也從不間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。

當兵的時候我看報、剪報最徹底,連廣告的小標題都剪下保留。例如,當時我在僅有三大張的經濟日報廣告欄中,看到有人出售製造橡膠手套的機器,這就明顯反映出整個環境景氣和市場的變化。後來我開始訂閱《工商時報》,當這兩份報紙疊在辦公桌上愈疊愈高,就會讓我有壓力去閱讀,所以每天看這兩份報紙是我必做的功課。

廣泛閱讀,升格領導智慧

十年前,我發覺到雜誌比報紙更有深度,因為它並非急於當天發稿,所以他們會經過更多的採訪和過濾無用的資訊,寫得更有深度、正確,讀者思考的空間也因而增加。

剛開始,我一個月只看一、兩本雜誌,但後來發現,每本商業、經濟類的雜誌都有自己的獨家或精華,我就無法阻止自己不看雜誌,現在只要踏入便利商店,第一件事就是瀏覽雜誌區,廣泛閱讀每個月出刊的三、四十本雜誌。

只要看到不錯的內容,我就會把它一張張撕下來,隨身帶著走;即使是不要的內容,我也會把標題全部掃過,了解裡面內容在寫哪些社會趨勢。就像近幾年流行「如何理財」、「如何存退休金」等書籍,它非常明確反映現在社會的需求面。

另外,我買書的原則都是從雜誌而來,因為能讓雜誌百中挑一的書籍,必定是值得讀者閱讀的好書。我也會觀察各書店的好書排行榜,並且了解每本暢銷書的大綱。

但一個人的時間有限,看一本書至少需要三天,所以我只要拿到財經、企管類的新書,就只看自序、推薦序和第一章,掌握整本書的大意內容。除非是小說類的書才會細讀,就像《唐詩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,不僅了解它的文字之美,還看得到中國老祖先深遠的智慧。例如子路曰:「願車馬,衣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。」演變成王品的分紅制度;「子不語怪力亂神」則是王品的不擇日、不看方位、不讓地理師進公司。這些企業文化和條例都是實踐論語,正可謂半部論語治天下。

身為一個領導者,廣泛閱讀報導、書刊、雜誌能擴大他思考的領域,減少錯誤決策的產生。如果下屬比你了解更多、更深入,他不但不服你,還會嚴重傷害你的領導權威。若能擅用一千位記者的智囊團,利用每段零碎時間隨手閱讀,就能將這些資訊融會貫通為自己知識的一部份,以及做重要決策時的佐證,成為一位言之有物的成功領導者。

原文出處:30雜誌網

1 則留言:

abluedolphin 提到...

會轉載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前面那一段文字吸引了我。
平時同儕們下班后去逛街看電影,而我卻想要留在房間,上網看文章,或看看書,或寫寫字,或看看短片。 只要有很好的座談或者是學術活動,慈善活動,我都會儘量出席,希望可以參加更多不同的活動,開闊自己視野也更提昇自己。
這是我對自己的投資,不難,就是每一天都要做到至少學到一件新的東西。
但有時候,會覺得自己有知識恐慌症。一天鬆懈下來好像就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。有時候還是要給自己有偷懶的空間這樣會比較好一點。